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经济发展较早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全省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的大逻辑。前不久,广东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新常态下广东出现的六大明显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常态下新趋势

广东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态势凸显。

省政府日前组织省有关部门开展的一组专题调研成果显示:我省当前已出现工业产业分化、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民营经济领先发展、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企业加快“走出去”等六大趋势性变化。

专家指出,对六大趋势的预判和分析,不仅佐证了广东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的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新常态深刻内涵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与理解;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对广东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将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率先进入新常态,初现六大新趋势

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率先进入经济新常态特征明显,出现了六大发展新趋势。

趋势一:工业产业分化

年,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5亿元,占全国的12.8%.作为一个单独经济体看,我省工业增加值排在世界第14位,制造业增加值排在世界第五位。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市场环境、技术进步、要素条件、资本积累等情况的明显变化,促进我省工业产业出现分化。

根据―年各行业发展情况,对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中,计算机、通信等9个大类行业分化为高速成长,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14个大类行业分化为中速成长,石油加工等8个大类行业分化为低速成长,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38.3%、40.4%和10.9%.总体上呈现高技术制造业整体趋升、战略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传统行业明显分化的特征。

趋势二:加工贸易创新发展

作为外贸大省,广东加工贸易总量规模在继续稳居全国首位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产品生产方式向以“委托设计+自主品牌”为主转变,销售结构由国际市场为主向内外销发展转变,市场结构由主要依赖传统市场向传统和新兴市场均衡发展转变,企业结构由外资主导逐步向内外资协调发展转变,规模结构由中小企业为主向大企业为主转变,总体上初步实现了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驱动和创新驱动相结合转变。

趋势三:民营经济领先发展

随着转型升级成效开始显现,广东民营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提升,创新步伐加快,作用不断提升,地位逐步提高,领先优势凸显。从增加值看,“十二五”时期我省民营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GDP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高于50%,已成为广东经济的主力军。从进出口看,“十二五”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远高于国有和外资企业,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一。从投资看,民间投资动力显著增强,成为社会投资的重要来源。年前三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5%,比全省高3.5个百分点,对全省投资贡献率达60.8%.

趋势四:资本有机构成变动

多年来,固定资产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广东资本的技术构成快速上升。工人人均拥有的固定资产从年的0.65万元/人增至年的29.97万元/人,提升了45.1倍。工业4.0、大数据、智能制造推动了广东制造新一轮技改,将继续促进资本技术构成上升。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例,据统计,我省年工业机器人及相关智能装备产值约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值约亿元;年机器人保有量可达4.14万台,其中新增需求约1.82万台,占全国新增需求总量的1/4,粤产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台左右。

趋势五:生产性服务业高速增长

自年起我省服务业占GDP比重连续3年超过工业占比,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明显的高增长趋势。―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年均增长4.3%,高出全部就业年均增速3个百分点。从新增市场主体看,年全省实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万家,比年增加.8万家,占全省新登市场主体的69.3%.从经济效益看,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企业营业利润.3亿元,增长24.1%,增速居全国首位,远高于其他省市。

趋势六:企业加快“走出去”

截至年年底,我省共设立境外企业家,遍及全球个国家(地区),境外投资存量达.2美元。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如今广东不仅涌现出华为、美的、格力、中兴、TCL、农垦、广晟、粤电等一批有实力、有品牌的跨国经营企业,并在局部领域正逐步从国际产业链的参与者向主导者转变。

六大新趋势背后的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深入剖析后发现,广东新常态下的六大趋势背后,存在着深层次的内在逻辑联系。

时至今日,没有人会对广东“世界工厂”的制造业地位提出异议,以单独经济体计算,广东制造业规模排名位列世界第五位。但不容忽视的是,我省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环节,数量众多的代工企业赚的仍是“汗水钱”,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跃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分化,是“广东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正在经历的一个必然发展阶段,进而推动了广东资本技术构成的快速上升和资本价值构成下降,这是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一个表征。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重大举措,全面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机器代人”步伐,推动广东省制造业再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实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推动与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倒逼下,广东制造正在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的转变,工厂从重资产转向轻资产,机器设备从“庞大、半自动化”转向“精细、智能、自动化”。专家分析指出,这次变革是广东制造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最为接近的一次,将使“广东智造”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

如今,从广州新黄埔区的数控机床产业和单体工业机器人,到东莞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孵化基地、顺德高新区的华南智能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器人示范区和集聚发展高地在珠三角先后涌现。

与此同时,制造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构成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高增长拉力,推动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0%,年增加值达1.96万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53.1%,占GDP比重为26.9%,较年提高2.6个百分点。截至年年底,全省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达45.5万家,比年增加20.8万家。

如果说“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广东服务”发展趋势和资本有机构成变化趋势是广东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结果,那么,民营经济领先发展、加工贸易创新发展、企业加快“走出去”趋势,则是广东加快推进动力结构转换的结果。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省,广东经济发展较早进入新常态。先知先觉的广东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加快推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双转移”、“双提升”战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广东加工贸易降速提质,基本实现产业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为主、产品生产方式以“委托设计+自主品牌”为主的飞跃;企业“走出去”为我省拓展国际市场、优化产能配置、获取境外要素资源、提升研发技术水平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展了积极作用;民营经济质量效益提升、创新步伐加快、领先优势凸显……广东经济的自主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巩固扩大六大趋势是供给侧改革重要方向

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重中之重。

六大新趋势的出现折射了广东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在深度调整中优化升级,也为今后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夯实了基础,揭示了广东未来发展的新路径。当前,广东正在通过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六大新趋势来统一思想认识、厘清观念误区,找准未来发展的挑战、障碍和短板,并努力从中找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方向。2月29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并颁布了《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稿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个行动计划,提出了到年全省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出清、3年去商品房存万平方米、今年为全省企业减负约亿元等有力措施,并要求各地各部门细化举措,形成合力,确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该方案及五大行动计划的公布,是我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工作部署,其政策举措的提出很多都来源于此次开展的六大趋势调研,而从六大趋势调研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里,也可以看出我省下一步继续在政策上发力的一些端倪:

通过对工业产业分化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推进“僵尸企业”分类处置,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推动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推动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规模壮大、结构优化、格局创新、支撑有力四大发展目标,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更有力支撑;

通过对民营经济领先发展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

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变动趋势、企业加快“走出去”趋势、加工贸易创新发展趋势的认识,省有关部门提出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的广东,正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努力在思想上、认识上、本领上、能力上向中央看齐,走出重速度轻质量、重增长轻转型、重增量轻存量、重当前轻长远的认识误区,加快走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道路。

南方日报记者谢思佳吴哲黄应来

从六大新趋势看广东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

南方日报评论员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发展阶段,面临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新变化。中央明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广东较早进入新常态,如何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是做好我省经济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今天,《南方日报》择要刊登了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撰写的“新常态下六大新趋势”调研报告的核心内容,集中呈现了广东近年来认识新常态的最新思考和适应、引领新常态的最新成就,为我们把握新常态下的新规律,更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提供了重要借鉴。运用六大新趋势调研报告的成果来帮助全省干部群众深化对新常态的认识,做好调研成果转化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做好广东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

认识新常态要到位。只有充分认识到新常态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内涵丰富的重大变革,是不断优化的动态过程,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新常态,驱散“经济悲观论”的雾霾,摆脱“速度依赖症”的困扰,才会有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六大新趋势调研报告站在历史和全球的宏大坐标,从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优化、内外源经济动力结构优化等维度对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规律作了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深刻内涵。比如,《广东省工业产业分化趋势研究》揭示了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东工业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整体趋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传统行业出现明显分化的新趋势,并指出这一分化主要是由我省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演变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新技术革命催生的“世界经济长周期”的结构性变动因素带来的。这一判断,有助于廓清近年来外界对“广东制造”的种种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乃至错误判断。近年来,每年总有一些报道炒作珠三角制造业倒闭潮,但综合省经信委的调研报告和其他部门的有关数据不难看出,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数量远不及新开张的企业数量,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仍呈净增长趋势,且在停产半停产企业中,传统行业的企业占比超过七成。在淘汰落后产能加速的同时,全省有计算机、专用设备制造业等9个大类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近四成。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和退出,先进生产力不断生长和扩张,这是广东制造加快转型升级的应有之象。“倒闭潮”之说不但不确,且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偏执于这样的认知,实质上是仍然陷入在“速度焦虑”的思维惯性里,无视了“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大逻辑。

在多角度立体呈现广东工业在分化中加快结构优化升级新趋势的同时,六大调研报告也揭示了广东制造业资本技术构成快速上升、加速“机器代人”步伐势在必行,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民营经济发展领先、加大改革步伐促进民营经济大提升大发展势在必行等一列新趋势、新课题,并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我省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改变的只是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我国、我省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的方式动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认清规律、保持定力、明确战略,广东经济将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优化。

深刻认识新常态,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常态。“十二五”期间广东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显示,较早迎来新常态的广东适应新常态的步伐也走得更快。从经济增速看,年,全国经济增速全年小幅下行,而广东则逐季回升,有率先企稳迹象;从结构调整来看,“十二五”期间,广东GDP年均增速较“十一五”时期回落3.9个百分点,但增长质量与效益却逆势上升10.1个百分点,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效益增长初见成效;从增长动力来看,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技术自给率两大关键指标双双达到跨入创新型地区的门槛,广东创新驱动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此次省有关部门调研报告所揭示的六大新趋势,更进一步传递出一连串广东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积极、正面的信号。

当然,广东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不久,我们期望实现的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动力更强劲的经济发展理想状态不是一日之功,更不会自行到来,仍需我们进一步主动地适应新常态,将全省各项工作都全面、深度地转到新常态的轨道上来。

适应新常态要顺应客观规律,借鉴历史经验,把握国际大势。18世纪以来的三次技术革命,让美国、英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二战以来的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则使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相继从中受惠,成为后起之秀。这些成功经验说明,只有抓住重大历史发展机遇,重视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才能木秀于林。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全球价值链条和贸易规则正在重构,西方国家高举“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大旗,就更需要我们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适应新常态要树立辩证思维,破除认识误区。作为新常态的特征之一,年广东服务业比重首超50%,却引发了关于制造业局部“空心化”的忧虑。产生这种忧虑的思想根源,在于有些干部习惯性地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割裂开来看待,或存在单纯从生产制造环节看工业化发展的误区,未能认识到没有生产性服务业要素的充分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要走出类似误区,就必须树立和强化辩证思维,认识到结构调整不是喜新厌旧、非此即彼。唯有如此,才能处理好破与立、轻与重、稳与进等对立统一关系。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临大势贵在顺而有为。在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在积极引领新常态上有所作为。

积极引领新常态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好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之作为适应新阶段、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引领新常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坚持创新理念,就要更加注重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创新的质量和创新的成效,就要统筹推进深圳及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省建设,发挥广州、深圳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形成自主创新大格局,建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中心。坚持协调理念,就要更加注重补齐在粤东西北、农村领域、民生和社会某些领域的短板,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坚持绿色理念,就要改变绿色发展就是限制、淘汰、减量的观念,充分认识绿色发展中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和经济发展增量,从绿色发展中挖掘增长潜力,构建低碳发展新格局。坚持开放理念,就要更加重视提升对外交流合作的层次,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再造对外开放新优势。坚持共享理念,就要更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让发展成果在惠及全民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作为具有战略思维、哲学思维属性的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强烈的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其落实需要战役和战术层面的配合,也就是说,需要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在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出新招,出实招。省政府有关部门新近推出的系列调研报告,提出了不少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新招实招。比如,针对我省已经在全球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家境外企业、但“走出去”总体水平仍不高的现状,省商务厅的调研报告提出,要适应全球价值链大调整和新的产业技术革命的新形势,推动对外投资从获取资源向配置要素转型、从单个企业走出去向全产业链输出转型,从硬实力输出向软硬实力结合转型,促进我省有实力的企业由参与全球价值链向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价值链转变,实现对外开放的新跨越。再比如,省经信委的调研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订珠三角地区梯度转移行业目录,出台粤东西北产业园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引导珠三角龙头企业将生产性环节放在粤东西北地区,带动产业链集群式梯度转移,形成省内产业链跨区域对接延伸。在六份调研报告中,这样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政策设计很多,不少已经补吸收进省委、省政府刚刚公布的《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五大行动计划中。可以预见,随着更多的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陆续推出,广东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引领新常态的步伐将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新常态之“常”,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之“常”;新常态之“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发展阶段必然状态之“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归根到底就是要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基础上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趋势认清了、规律吃透了,认识新常态才到位,适应新常态才主动,引领新常态才有作为。让我们行动起来,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工作总目标,共同推动广东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走在前列,在新一轮发展中继续走在前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uangdongshengzx.com/gdswh/8737.html